Santa Maria Church and Parish Centre, Marco de Canavezes, Portugal, Álvaro Siza, 1990-1996.
自10米高的大门进来后便是这个敞亮的空间,很凉快,感觉心一下子就静了下来。
圣坛自然在东边。南边的墙上,瓷砖和白墙的交接处,有一条很扁很长的窗。透过它,视线就越过了那些不太上得了台面的房子,直接望见了远处的山峦。
北边的墙从地面以上45cm的地方开始起弧,不但起弧而且倾斜,一直到天花。从三个巨大洞口进来的漫射光与南面墙上条窗进来的光在对角线方向绷紧了空间。起弧而倾斜的墙面把光线更加完美的扩散反射到教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身上。
站在教堂里,会感觉左手边这堵墙似乎有要压下来的趋势。本是无形的光线也似乎有了重量感。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声音——在教堂的任何一个角落我都能清楚的听见领洗池的滴水声。领洗池位于西边两个突出的塔楼的南边的那一个。领洗池、地面、踢脚是大理石的,上面全部是瓷砖,南面的墙上最上方和最下方开了两个大窗,东面的墙上有一幅Siza的速写。我猜滴水的声音之所以能传得那么远那么清晰,塔楼瘦高的桶体空间甚至它的材质也许起到了一定的混响扩音的效果。
(2011-11-06:就好像马德里典型的中产阶级多层住宅中的窄高天井,只要有声音传到天井里,声波就会在里面多重震荡反射扩大,就能清晰的传递到毗邻这个天井的每个房间。我就曾住在这么一个朝向内院的interior room里,底层院子里门卫扫地、某房间说英文的小哥的skype响了、某房间里两人在交谈等等,我都能听的清楚。)
清晰的水滴声反衬出教堂的静谧,就像在Lewerentz的MARKUSKYRKAN教堂,光的缺失反衬出光的宝贵与神圣。
初春的时候又去这个教堂:
大理石延伸到瓷砖饰面中
下层礼拜室的入口空间,当时里面正在进行一场告别式。
诗
“领洗池位于西边两个突出去的塔楼的南边的那一个”,我还以为是北面的那个坛子……
戒律感很重呢
[…] 平日里,访客从钟楼体量和婚礼厅体量之间的凹口进入教堂。 砖拱把这个空间划分成婚礼厅和教堂前厅两个部分。 悬挑出墙面的砖砌婚礼圣坛。 去往婚礼厅的等候室的铺地 婚礼厅的等候室 婚礼厅与正厅连接处,正厅西北角。 从西北角转进教堂正厅时看到的全景。 洗礼盆是一个被金属框架托起的巨型贝壳。 洗礼盆前的扇贝型区域内,地面微微隆起。 洗礼仪式时,受洗的小孩就站在拱上,大人们围站四周。 执行仪式的神职人员则站在对面,地砖拼出十字架的位置。 水从金属框架上的水管滴入贝壳,再由贝壳滴入地面的缝隙,砖拱下的蓄水池中。水滴声被砖拱和水面形成的空腔放大、扩散,清晰地传达到大厅的各个角落。这没法不让人想到,Siza在Marco de Canavezes的Santa Maria Church,同样也是利用高耸的腔体空间,将洗礼池的水滴声,扩大传递到教堂的每个角落。 从西立面的大门进入后,正向圣餐桌。 有特殊活动时也可以将座椅移开,腾出大空间。 铺地指示家具摆放 Lewerentz设计的字体 主教的座位和祭司的长凳用与地面、墙体相同的砖块砌筑而成,与东墙连为一体,隐没在被照亮的圣餐桌和讲道坛之后的阴影里。 窄长微弱的天光仿佛隐形的帘子,把教堂划分为教众和神职人员两个区域。 […]
[…] 这个吊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扎设计的教堂Iglesia en Marco de Canavezes里那面起弧并且倾斜的美丽的白墙。 […]